Chip123 科技應用創新平台

標題: 電感的Layout 為什麼是螺旋狀的呢? [打印本頁]

作者: yhchang    時間: 2008-3-1 01:23 AM
標題: 電感的Layout 為什麼是螺旋狀的呢?
以前在普通物理課本 學過  法拉第定律 還有 冷次定律   知道一個線圈  有自感應   兩個線圈有互感應
/ D2 L& ^9 w' X% I/ F電感的兩端  電流瞬間不會改變   但是在MOS製程中把LAYOUT畫成 螺旋狀的模樣   9 f1 z. p9 k' r) c* Q
真的就可以等效出一個電感嗎?
. r. e" D. R) T以上疑惑  懇請各位大俠賜教
作者: snk_so    時間: 2008-3-3 03:39 PM
我沒學過LAYOUT,也不太清楚您的問題是什麼?$ d( G' n2 |, l2 q/ e
但是我也想知道你所問的題目到底是什麼意思?
' w5 B3 W$ n) Q9 g可否提供圖面,讓我也學習一下下呢?
# F# i# X+ @; q2 u  d$ D4 a
$ d: q: Q5 l: ^" U! z, ^9 y另外一問:MOS 不是電晶體嗎?
1 y% C. a! z, u+ b為什麼電晶體 會有電感?
作者: yytseng    時間: 2008-3-3 04:01 PM
chip 內部 應該是 poly 環繞整個大的長方形才能產生電感吧 類似蝸牛殼@@的畫法吧?9 v; Q  l# v! [/ k
因為 chip 外部電磁波 造成裡面 poly 電感產生電流
& Y7 @4 m$ }0 Z! C* n$ ~9 ?# k9 g* t& i8 N1 |
目前只看過用來產生  ramdom number 用途
  R8 M2 j, B0 o# Ion-chip 電感你們是做什麼用的呢?
作者: kevin    時間: 2008-3-3 08:28 PM
我覺得畫成螺旋狀是為了在有限的chip area下(RF IC),能做出所要的電感值.3 H+ |+ S4 k- o# F4 m- o8 y8 c; `
直條導線亦有電感,只是較小.畫成螺旋狀,每段除了自感應外,還有其他段來的互感應,
" f1 Y9 G8 m. J, {3 K對電感值也有貢獻.
: t0 V9 h- G1 b7 X+ ]) A% i0 _1 e0 j* n. }' V' E% S( n
[attach]3086[/attach]
作者: yhchang    時間: 2008-3-3 08:42 PM
on-chip電感 好像要RF電路才會用到
& y) u* B8 X, ]3 I& T( v只是我們家是做DRAM的  所以就....
8 k8 Y; |7 o( U" M
" c/ I* D2 A+ Q感謝KEVIN的回覆, 我後來去讀 磁學的書
9 q6 R0 s) l* Q3 X* \上面寫  電流直線流動時  其實磁場跟電流方向是垂直的 且順時針旋轉* k" s+ z; m; T4 q
如果把線 繞成線圈   那個原本發散的磁場就會變成一個封閉的 磁力場3 R0 t2 T5 T4 a8 r  ]$ N/ U% J
因此就可以儲存電流能量在上面  而且也有穩定電流不會瞬間改變的性質
作者: sw5722    時間: 2008-3-4 10:58 AM
去年還是前年,我主管要我做一個電感的報告(我只是個layout工程師),: K! h- d) L9 A
對我來說是蠻難的,於是我像我designer求助,他有寄一些資料給我,我
8 F/ y% k* w: m) ~9 C發現資料來源是chip123,看日期應該是2001,2003,2005年,的一些雜誌
# ^; @7 X$ |7 H還是期刊類的,有講到一些製程的等效電路跟公式等等,我不知這裡能不# X1 F+ Z. K1 w8 q3 d, e5 e
能找到.
% \6 x* k, i1 r7 v$ h: Y就我公司lay的,有方型跟八角的,它們都是用top metal跟一些比較特殊層
  X8 o& I* p! _  ^* z做的,沒聽過用poly去做.
作者: u9213118    時間: 2008-4-16 10:39 PM
最近看了一些資料
) x1 D. J" _; K4 o; x
# C. {0 E0 q: E, t蠻多用METAL6的1 z1 ^$ Q4 j; I* u' R. r: q

  _7 k8 u3 r0 W! ^還有一些然是做3D的# g! n9 k( M: C& q) M; d( B/ ^

$ o$ h0 \- s8 E- x! y3D的感覺蠻困難的




歡迎光臨 Chip123 科技應用創新平台 (http://www.chip123.com.tw/) Powered by Discuz! X3.2